Information

“梦”是件既平常又神秘的事,不少研究者借助科技手段,希望能给“梦”一个科学而合理的定义或说法。
在西方现代早有奥地利科学家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现代则有人引入西方机械设备,搞“催眠”试验,有借助“催眠”探究梦境之意。问题是他们都未曾深入向五六千年的文化问津。
在中国民间一直流行着各种版本的《周公解梦》,古往今来,很多人想要通过它对千奇百怪的梦境给予解释。
古人对“梦”是如何认知的呢?千余年前宋代的孙奭在《圆梦秘策叙》中说:“混沌,大梦也。此梦一破,乾开坤奠,而人生其间,盖自天地人生,而混沌之梦始大觉也矣。”此种想象,玄妙致极。按照这种猜想,推而广之,宇宙似乎有可能是在梦中逐渐苏醒的,也有可能像“大爆炸”理论那样在梦中猛然惊醒的。就好像人之“渐悟”与“顿悟”。
“梦”在古代朝廷里专设有其机构,专有其官。《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卜》:“大卜掌三梦之法,一曰致梦,二曰觭梦,三曰咸陟。”
郑玄以为:“致梦,言梦之所至,夏后氏作焉;觭梦,言梦之所得,殷人作焉;咸陟,言梦之皆得,周人作焉。”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占梦》:“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季冬聘王梦,献吉梦于王,王拜而受之,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遂令始难欧疫。”
《列子周穆王》也讲此“六梦”:“梦有六候,一曰正梦,……六曰惧梦。”并且进一步举例论述:“故阴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阴阳俱壮,则梦生杀;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是以以浮虚为疾者,则梦扬;以沈实为疾者,则梦溺;藉带而寝,则梦蛇;飞鸟衔发,则梦飞;将阴梦火,将疾梦食。”这可能是古籍中较早有关占梦解梦最精妙的言论了。
到了宋明时期,在“六梦”的基础上又有变化。《梦林玄解》,宋邵雍纂,明陈士元增删。何栋如在此书叙中曰:“六梦之变,有直梦,有象梦,有因梦,有想梦,有精梦,有性梦,有人梦,有感梦,有时梦,有反梦,有藉梦,有转梦,有病梦,有鬼梦。”
对于“六梦”,还有梦的因想、变化、占解,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之《列子张湛注(九则)》第四则“周穆王”中论述得很深透。如钱先生引:黄庭坚《六月十七日昼寝》:“红尘席帽乌靴里,想见沧洲白鸟双;马啮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钱先生曰:“沧洲结想,马啮造因,想因合而幻为风雨清凉之境,稍解烦热而偿愿欲。二十八字中曲尽梦理。”我们大概都能明白其中的引文,却不甚懂钱先生的真意,有待好好研读。
关于“梦”的故事历来有很多,人们熟知的有“南柯一梦”“黄粱一梦”“红楼梦”等等,还有《庄子》中的“庄周梦蝶”。然而在《庄子》中另有一段话,引发了后人对梦的不少议论。
孔颖达给《礼记》作疏时言:“按,《庄子》:‘圣人无梦’。”(见《礼记注疏檀弓上》)然今天所见各本《庄子》中并无此语,只在《庄子大宗师》中有“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我们认为“圣人无梦”可能是孔颖达对这段话的概括简说。
宋代林希逸的《南华真经口义》给这段话作解曰:“其寝不梦,神定也,所谓至人无梦是也。”《朱子语类》卷三十四:“居甫举庄子言,至人无梦。”
何谓“真人”、“圣人”、“至人”?自古众说纷纭。隋代萧吉在《五行大义》中曾作过总结:“人有五位,故天地之闲,二十有五人。
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次五有德人、贤人、善人、中人、辨人;中五有仁人、礼人、信人、义人、智人;次五有仕人、庶人、农人、商人、工人;下五有众人、小人、驽人、愚人、完人。”随后又引众家之言给诸位人等作解释,
其实标准界限并不分明。按今天的观念,我们可否归结为“圣贤之人”。
“圣贤之人”真的“无梦”吗?古人各有见解。一是认为“无梦”:
邵雍《忧梦吟》曰:“至人无梦,圣人无忧。梦为多想,忧为多求。忧既不作,梦来何由。能知此说,此外何修。”
《二程遗书》卷十八:“人有气清无梦者,亦有气昏无梦者,圣人无梦,气清也。”
明代江瓘《名医类案》卷六:“至人无梦,以其恬淡、虚无、少思、寡虑,何梦之有。”
一是认为“有梦”:
《礼记注疏檀弓上》孔颖达曰:“庄子意在无为,欲令静寂无事,不有思虑,故云圣人无梦。但圣人虽异人者神明,同人者五情,五情既同,焉得无梦?”
苏轼《梦斋铭并叙》曰:“至人无梦,或曰,高宗、武王、孔子皆梦,佛亦梦。梦不异觉,觉不异梦,梦即是觉,觉即是梦,此其所以为无梦也欤?”旷达而潇洒,丽人之见也。
《二程遗书》卷二十三:“曰:圣人果无梦乎?曰:有,夫众人日有所思,夜则成梦,设或不思,而梦亦是旧习气类相应,若是圣人梦,又别如高宗梦傅说,真个有傅说在傅严也。”由此,今天的俗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能最晚也是出自宋代。
明代郑真《梦慈诗序》:“世言至人无梦,高宗之梦傅说,尼父之梦周公,其然岂其然哉。”无奈亦观通透。
《大慧普觉禅师答向侍郎(伯恭)书》曰:“谓至人无梦,非有无之无,谓梦与非梦一而已。以是观之,则佛梦金鼓,高宗梦傅说,孔子梦奠两楹,亦不可作梦与非梦解。”混沌和模糊往往是中国式的论断。
古人的议论各占其理,在古典文献中发现,古之圣贤确有很多非凡之梦。
1.黄帝因梦得录图:
《河图挺佐辅》曰:“黄帝修徳立义,天下大治,乃召天老而问焉:‘余梦见两龙挺白图,以授余于河之都。’天老曰:‘河出龙图,雒出龟书,纪帝录列圣人之姓号,兴谋治太平,然后凤皇处之。今凤皇以下三百六十日矣,天其受帝图乎。’黄帝乃袚斋七日,至于翠妫之川。大鲈鱼折溜而至,乃与天老迎之,五色毕具,鱼泛白图,兰叶朱文,以授黄帝。名曰録图。”(艺文类聚卷十一)
2.黄帝因梦得风后、力牧:
《帝王世纪》云:“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数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也。’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黄帝因着占梦经十一卷。”(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注)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记有《黄帝长柳占梦》十一卷,今佚。
3.尧、舜、禹、汤梦兆有天下:
《世说》曰:“尧梦乘龙上太山,舜梦击天鼓,禹梦其手长,汤梦布令天下。后皆有天下。”(太平御览卷三九七叙梦)
4.商汤因梦得伊尹:
商汤思贤,梦见有人负鼎抗俎,对已而笑。寤而占曰,鼎为和味俎者,割截天下,岂有人为吾宰者哉。初力牧之后曰,伊挚耕于有莘之野。汤闻以币聘之,有莘之君留而不进。汤乃求婚于有莘之君,有莘嫁女于汤,以挚为媵臣,至亳乃负鼎抱俎见汤,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旁。(册府元龟卷八九二梦征)
5.武丁因梦得傅说:
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史记卷三殷本纪)
6.文王因梦得姜望:
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封神演义》将此故事分为两回“文王夜梦飞熊兆”“渭水文王聘子牙”。
7.武王因梦克商:
《尚书周书泰誓》曰:“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
《尚书》中并没有说明武王做了什么梦,而《墨子》却有解说。
《墨子非攻下》曰:“武王践功,梦见三神曰:予既沈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
8.孔子梦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第七)
正是因孔子此语,纔把周公与梦密联系在一起,而造成后世有本《周公解梦》的著作。《宋史》卷二百六记有《周公解梦书》三卷。
9.佛祖与梦:
佛经中有摩耶夫人梦白象乘日轮入腹受孕,生释迦牟尼的故事。《善见毗婆沙律》卷十二记有佛祖告比丘曰:“梦有四种,一者四大不和,二者先见,三者天人,四者想梦。”
以上诸位圣贤,清明在躬,志气如神,所谓无梦,是无众人因想之梦,无世俗之“痴人梦”“白日梦”。偶然有梦,乃神灵启之, 关乎求贤、治国、平天下,非为一己之私念,一家之吉凶。不能象过去那样将之统判为“迷信宣传”“愚民手段”。
今天我们中央政府凭籍着深厚精致的民族文化传统提出“中国梦”,这个梦想其实是给民众一种情愫依托,精神力量。领袖之梦是“实现伟大复兴”,首先应是“文化继承发展”,这是古今所未有;百姓之梦则是“国家富强”“家庭和睦”“身体康健”“事业兴隆”等等,这是中国百姓终生的期望。“中国梦”需要全民共同解析、奋斗和实现。
 
评级: 0.00   票: 0   传出命中: 4   传入命中: 0   收藏 夹: 0  
Template Settings
Select color sample for all parameters
Red Green Olive Sienna Teal Dark_blue
Background Color
Text Color
Select menu
Google Font
Body Font-size
Body Font-family
Directio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