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河南互联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800188.net

社交媒体就是毒品。

评级: 0.00   票: 1   传出命中: 97   传入命中: 0   收藏 夹: 0  

Related Articles (4)

关键词文章

  • 到底为什么社交媒体如此令人上瘾? 体验机按: 如今聪明的我们已经知道,沉迷于社交软件并不完全是用户自身的过错,我们已经发现了开发商的心机,页面上的每一处都暗藏了诱惑,比如短视频往下拉永远也拉不到底,比如告诉你朋友圈获得了多少赞评,比如提醒你有多少人刚刚以超低价买下了这款商品而且警告你马上就售罄...
  • 8.6分热搜神片,社交媒体的毒性 大家好,我是王俊俊。今天是第1305天不断更分享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9月看过最好的作品 也是最近比较认真的一篇10000+字影评 与其说这是一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的影评,不如说是这几年,我关于社会观察的一次阶段性课题总结。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必须要说,无论这部纪录片,或是我这篇影评,都是都只是这个社会病症的一部分。 所以,今天聚焦这一部分是——关于互联网科技和资本主义结合后,所创造出来的这个所谓【社交网络】,对人类个体以及整个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 对于互联网,我在自己对社会观察的记录里(这本书之前取名叫《这个世界的bug》,老粉丝应该记得)最简短的概况就是: 科技在极速发展,社会制度在缓慢发展,局势在左右摇摆螺旋上升,没有发展,而人性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在堕落。 要认同这一现状,我们必须学会且承认涂尔干的理论,就是社会变迁会影响个人的行为。 而随着人们行为路径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趋势。在这个理论中,我最爱用的例子就是,连环杀人犯。 在工业社会中早期,受压抑的连环杀人犯,都采取蛰伏的策略,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间续作案,通常都是忍不住了,就好像瘾来了,必须要杀一个人。作案一次后得到满足和舒缓,随后可以长时间——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不作案,直到下一次杀人的瘾再发作。因为破案相关科技不发达,加上这种较为隐蔽的作案手法,所以他们可以多次作案而不被抓。比如最近几年才抓到的某国内著名案件,他最后一次作案是2002年,被抓是2016年。 而到了2010年之后,就少有连环杀人犯了。相反,一次性杀死多人,街头报复社会,同归于尽,甚至在人群密集的音乐节、酒吧、教堂用枪扫射的疯狂案件,在世界各地都开始变得多起来。前年甚至还看了一场甚至直播杀人过程。 是什么让杀人犯们改变了方式? 答案是社会的变化不仅影响了杀人犯的行为,其实也改变了每一个人的行为。无可置疑,社会正在变化,而且越来越快。在科技发展缓慢的中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没有变化的。而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每3年5年,就有新的改变。 尤其是在城市里,从2000年,到2020年,仅仅20年,已经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了。 如果你是1960年生人,今年60岁,那么你见证的就是一场巨变,真真正正的沧海桑田。这不过这沧海桑田,基本都是在网上,在科技上。如果你是2020年出生,那么你出生就是一个互联网新世界。 从某些角度来讲,1960年出生的城市人,和2020年出生的城市人,压根就是两种人,代沟可能比太平洋还宽。那么,这种社会变化对人们造成的影响,有没有负面存在? 当然是有的。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开篇就提到,如今的科技发展,是存在某种问题的。科技发展的背后,显然是有某种道德隐患的。 无论是自然发展所酝酿的危机,又或者是人为的道德隐患,它势必促成一场社会危机,会造成巨大的可怕的后果。 然而,因为我们在一个最新的世界,面临的最新的问题和隐患,所以这个隐患,甚至没有一个名字。 (这也是之前我那本《这个世界的bug》没有写完的原因之一,它太新了,涉及太多方面,不好全面总结。我虽然在两三年前就列好了大纲,每个章节都对应一个环节,但在后续的写作中,不断的查询各个领域的资料和书籍,从而不断的有新的认识,有时候比原本设想的更广更深,有时候甚至推翻了之前的想法。 所以,这是一个没有权威定义的,没有名字的问题和隐患,是一个巨大的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总结全貌,而我正热衷于窥见每一个角落。 另一个原因,是我自己性格的原因。就算没有完全认识,其实也不妨碍先写出来。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人,也在和我进行同样的工作和观察,但我知道我的一些观点是对的,也在网上经常看见同样的观点、趋势、现象、论证结果,符合推测和预言。但因为社会这个话题实在太大,方方面面,根本无法全尽——这对喜欢绘画的我,或者说对于一个典型INTP性格的我,无疑是一个折磨。我喜欢看见所有的事所有的可能性之后再行动,或者说我压根不喜欢行动和成功,我只喜欢观察,只喜欢看见所有的现象,思考背后的原因。但我不是佛祖,又怎么可能看见众生的每一个因果,怎么可能把整个世界全部画出来。我只能有一些较为深刻的感触和见解罢了。出于自己的性格,这不足以促使我行动,大家可以看一看INTP相关的东西,虽然我不太信mbti,但我真的是典型intp,也许我应该改一改性格,伪装一下intj。 不过,我们今天先不聊这么大,聊的大就容易聊的空。大而空疏,不是好词。我们今天只谈这个单独的话题:互联网科技。) 二、 借着《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这部纪录片,我们看到主角其实试图做出改革的,并且获得了很多IT同行、公司内部员工的支持。但这个改革方案,几乎是一夜之间就被勒令叫停了。 毕竟,资本家的权利要比改革者的多。这个纪录片,可以看做是改革失败数年后的一次揭露。他首先揭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现象,我们的生活被互联网影响和控制,而控制互联网的,其实只有寥寥数人。 30个程序员,决定20亿人的态度,这个对比实在令人惊讶。比较大的社交媒体平台,通过主页影响目标网民。而要影响网民,首先要做到三件事。第一,获取吸引力第二,贩卖确定性第三,确定性需要大数据支撑为了更好的达到目的,公司开始监视窃取用户隐私。今年上半年,在公众号,写过《隐私大盗》,聚焦著名的脸书隐私事件罚款问题。 而在国内,其实也闹过这一出戏,关于用户的隐私,使用霸王协议,不同意不给用。 而面对这样不公平的霸王条款,人们就这么用了,根本没有反抗,连抗议都几乎称不上有。 人们,就是这样,迫不及待的要进入互联网,哪怕明知道它的危害,明知道它在侵犯隐私。 像我这样从来不用抖音和快手,以及如果不是为了赚钱,微博和知乎也不会用的人,可能越来越少。相反无数的人,正在毫无意识的进入互联网,社交媒体。 就像石油期货一样,互联网公司卖的是人类期货。用户是一种商品,正在被贩卖。 公司不止监控人们看了什么,而且监控你看了多久,精确到秒。他们知道你抑郁,知道你孤独,知道你的一切秘密。但他们不是为了帮你,而是为了把你卖掉赚钱。上万亿美元。你内向外向,你的性格,不仅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甚至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小电影。他们知道你凌晨几点看了你的前男友/女友,还知道你看了多久。我们说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字面意义上的。真的存在一个电脑以及上面的软件在监控这些数据。而这些数据,我们的私人信息,是真实的、字面意义上的,存在于某个机房的硬盘里。无人看管,只有程序。很多人误会的以为公司只是在卖我们的数据,其实他们是在存储,然后利用这些数据建立模型。谁建立更好的模型,谁就赢了。基于这些数据和模型,公司比你更了解你的人格。你点过的每一个赞,认真读过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化身为血肉,通过网线在另一端组成一个你的克隆娃娃人,就好像巫毒扎小人一样。根据你的模型,电脑会决定你身上的针,该扎在哪里。 甚至你阅读到最后会变慢的习惯,都会成为他们眼中放广告的好时机。他们可以通过预判,来预测你的行为,精准,并且反复测试。根据预测,他们可以精准投放你喜欢的视频,什么样的电影可以刺激你的情感,什么东西能击中你,能获取你的注意力,能引导你的思维,导向一种确定的结果。公司有三个指标一个是延长你的使用时间一个是让你不断的拉新人加入一个是广告目标,确定你的行为符合预期并给你投放有效的广告 也就是前面说的,贩卖确定性。 每一个目标都有一种算法,然后由程序驱动。最可怕的是他们可以调控这些算法,今天想多挣点钱,就把广告算法调一下;今天想多吸引点韩国用户,就把算法调高一点。人是商品,是被调控的数字。 我们创立了全球整整一代人,他们的背景,成长环境,社交空间,文化的意义,就是傀儡。我们参与的每件事,背后都有操控和欺骗的影子。  ...
  • 大学也应该禁用手机 只根据法律对成年人的年龄规定看一个人是否是成年人是十分愚蠢的。 现在,中国法律的只简单规定18岁就是成年人,非常不合适且极具误导性。 成年人意味着责任,不承担责任的成年人,就不是真正的成年人。请问,现在年满18岁的大学生能够完全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吗?连起码的经济独立都没有,大学生怎么承担一个成年人的责任? 手机是游戏机,手机是色情场所,手机是暴力场所,手机是商场,手机是赌博机,手机是媒体,手机是电视机,手机是收音机,手机是玩具,手机是聊天室,手机是高利贷,手机是网络文学,等等。让孩子们带着这些东西上学上课可能有好的结果吗? 中小学在学校内禁用手机了,大学也应该禁用手机,因为对中小学生不好的手机对大学生也不好甚至更不好,因为大学生也同样还无法承担因手机毒害而产生的后果和责任…… 教育的现代化绝对不是简单地有了手机,有了电脑,有了网络,用电子产品教学就教育现代化了,若果教师和学生在这方面的的应用水平不高,还不如没有这些电子设备;如果大学真的崇尚所谓的自由,上大学本身就是对更加自由的限制,当今的大学难道真的一点儿限制都没有吗?连大学都不上岂不是更加自由?办好大学离不开真正的教育现代化,更离不了有纪律的自由。 承担起码的后果和责任离不开起码的经济独立。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他们依然因是弱势群体而离不开帮助,依然对社会知道得很少而离不开帮助,离开了这些必要的帮助,大学生就很可能成为坏人的一盘菜、一块儿肉,各种针对大学生的校园贷等"电信诈骗"就是例子。 自食其力的过程是最好的教育。在手机的影响下,缺乏自食其力过程的教育会更加彻底地走向教育的反面。 面对手机无处不在的今天,国家的制度却是,很多人虽然已经十八岁了,虽然想当家做主了,但是还得上大学,而上大学的同时又无法工作挣钱养家糊口自食其力,无法无法工作挣钱养家糊口自食其力,就不能当家做主。一个无法工作挣钱养家糊口自食其力的人,一个无法当家做主的人,一个无法承担必要的后果和责任的人,做或者不得不做真正成年人才适合做的事情,因德不配位,因才不配位,必然会出现问题,例如大学的教育质量问题,例如大学生的早恋问题,例如大学期间的亲子关系问题,例如针对大学生的电信诈骗,等等等等。 不仅如此,目前的大学的影响力根本无法和手机的影响力相提并论。如果大学还真的认为他们的教育对青年人是必要的,是正确的,那么就应该在大学禁用手机,因为,目前的大学生们宁可上课玩手机也不愿意听老师讲课,手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学教育的质量,搞不好,长此以往,老师在大学生面前会毫无权威,会毫无师道尊严。试想,一个毫无权威,毫无师道尊严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得了大学生? 退一步讲,把大学的自我道德要求再降低一下,就是为了大学的金钱利益,就是为了还可能存在的声誉,大学也应该禁用手机。如果连禁用手机这样的表面功夫都不下,怎么可能办好大学? 上大学,本是诸多学习渠道中的一个,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事情,但是,由于学校和和社会的错误灌输,对不少家长,对不少孩子,上大学却成了一件天大的事情,不上就是不行,不上好的就是不行。为此,父母付出了大量心血和金钱,不少孩子的身体也被搞坏了。可是,让人没想到,到最后,上了大学,上了好大学,孩子们却在大学被手机给毒害了。 如果把大学办成了这个样子,让孩子上这种大学值得吗? 如果真的把大学生们给教坏了,使得他们真本事没有,坏毛病却不少,这是对大学生们的好吗?是否想过,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处处得到无微不至的保护,到大了却可能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难道从中不应该懂得——只有具备良好道德才能获得真正保护即便是没有所谓的能力和本事——这个道理?而道德教育在今天的大学还有多少? 不说手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不说手机的久视伤神,不说手机的辐射,不说手机对视力的破坏,不说手机可能带来的精神疾病,也应该救救孩子们,虽然他们已经十八岁了,虽然他们已经看上去"强大"了不少,虽然他们已经是所谓的"成年人"了。 无数事例反复提醒,学制不缩短,教育不革命,目前的大学教育是毫无希望的。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这句话对大学生也适用。 大学生尚不能挣钱养活他们自己,这本身就说明大学生的能力和经验尚不足够。手机是家长花钱给孩子们买的,孩子的手机是家长花钱连上互联网的,好像是家长该做的事情都做了,该花多钱都花。其实不然。先不说这事情该不该做,这钱该不该花,就是该做该花,除了所谓该做的事情都做了,所谓该花的钱都花了之外,家长还应该对这些做的花的后果负责,不能一买了之,不能以自己不懂网络而放任不管,原因就是大学生的能力和经验尚不足够。否则,孩子们就可能会变成《围城》中的方鸿渐,方鸿渐是"买"个文凭向供养他的人交差,孩子们则可能是"混"个文凭糊弄家长。无论是"买个"还是"混个",德行上面出了问题,就已经差不多把孩子们给毁了。  ...
  • 手机刷视频,越刷越上头——沉迷社交媒体是病吗? 手机刷视频,越刷越上头——沉迷社交媒体是病吗? 原创 小叶 返朴 判定“成瘾”,除了要符合严格的疾病诊断标准之外,还需要更多研究的支持。 撰文 | 小叶 如果要问当代青年人最喜爱的消遣是什么,估计很多人会说:躺在床上刷视频。也许一开始只是想放松一下点开了视频,但不知不觉一条接一条,完全停不下来。近几年,短视频异军突起,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有言道:某音15秒,人间两小时。这背后是怎样的心理学和神经学机制在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呢? 短视频——社交媒体最新爆款 不同于传统的大众媒体,社交媒体平台依托互联网,用户可自行创作内容进行传播,包括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并与其他用户或交流见解、或交换内容,不受时空限制。21世纪,社交媒体俨然成为全球年轻人的主流互动方式。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Scroll to top